日期:2025-09-02 浏览:21次
生活中,我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场景一:孩子快上小学了,吃饭时家长还端着碗追着喂,担心孩子自己吃太慢、吃不饱,或者把衣服弄脏;孩子学走路时摔了一跤,家长立刻冲过去扶起;孩子在幼儿园和同学抢玩具被推了一下,哭着回家后,父母第二天直接找到对方家长理论,甚至还与对方家长大打出手;孩子想自己洗袜子,父母怕他洗不干净、弄湿衣服,直接把袜子拿走自己洗;孩子参加班级竞选班干部落选了,回家哭鼻子,父母赶紧说“这有什么好选的,咱们不稀罕”;孩子忘了带作业或学习用品,父母哪怕正在上班,也会立刻请假回家取了送到学校;孩子考试失利后情绪低落,不想去学校上学,父母安慰说“没关系,下次肯定能考好,不想去咋就不去”……
场景二:孩子考试进步了,开心地告诉家长,家长却冷冷地说“这点成绩有什么好得意的?隔壁小明比你高十分呢”;孩子主动帮忙做家务,家长反而指责“越帮越忙,这点事都做不好”;明明家里条件不错,却故意让孩子穿破旧的衣服、吃不饱饭,美其名曰“锻炼吃苦能力”;孩子正常上学路上能坐公交,却非要逼他顶着烈日走两小时,理由是“体验生活不易”……
场景三:孩子在学校被欺负、遇到学习瓶颈而崩溃等挫折时,家长不仅不安抚,反而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哭没用,你太脆弱了,坚强点”;“这点挫折都受不了,以后怎么办”……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家长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引导和教育孩子,初衷是“希望孩子好”,但却不知道有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可能正在悄悄剥夺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许多家长陷入了如场景一“过度保护”、场景二“刻意打压”或场景三“情感忽视”的误区。
当孩子因为搭不好积木而哭闹,成年人因工作失误而自我怀疑时,他们共同面对的是人类心理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反应”。心理学研究发现,童年时期经历适度挫折(而非过度创伤)的人,海马体体积更大,这一负责情绪调节和记忆的脑区,能让人在成年后更快从逆境中恢复。人对挫折的耐受度就像肌肉,需要适度锻炼才能变强。当孩子独立解决一个难题,比如“拼好复杂的积木、独自化解和同伴的小矛盾”,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强化“我能行”的自信。这种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掌控感,比一百句“你真棒”更有力量。
挫折教育本质上是通过科学引导个体在应对挫折时实现心理成长和能力提升的过程。挫折教育并非刻意制造痛苦,而是教会孩子如何与“不完美”共处,在真实困境中学会坚韧、独立与自我反思,培养大脑应对逆境的“心理韧性”。真正的抗挫力不是避免跌倒的能力,而是跌倒后能识别资源、调整姿态、再次奔跑的终身成长力。
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的抗挫力?
1.家长使用“三不”原则,把握好“干预尺度”
(1)不包办代替:如孩子自己能整理书包时,就不必代劳。
(2)不急于安慰:允许孩子短暂哭闹,情绪平复后再一起分析问题。
(3)不回避失败:用“这次没做好,我们看看哪里能改进”代替“没关系,你已经很棒了”。
2.构建抗挫折心理的四步法
(1) 情绪命名:当挫折发生时,压抑情绪会削弱心理韧性,允许孩子情绪表达和流动,引导孩子说出“我现在很生气”、“我感到失望”,将模糊的情绪转化为具体语言,这一步能激活大脑的语言中枢,降低杏仁核的过度兴奋,同时帮助孩子建立情绪觉察能力。
(2)区分事实与感受:比如考试失利,事实是“成绩低于预期”,感受是“觉得自己没用”,帮助剥离情绪化认知,回归理性视角。
(3)小步骤拆解: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当挑战难度略高于现有能力时,最能促进心理成长。将“克服挫折”分解为可执行的小目标,如“每天多做一道题”、“下次发言先写提纲”等,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中积累掌控感。
(4)复盘与内化:事后引导思考“这次学到了什么”,而非纠结“哪里做错了”,将挫折经验转化为成长素材。
成长路上,挫折从不是洪水猛兽。当我们学会把“摔倒”的权利还给孩子,帮助他们相信“我有能力应对困难”,他们才能在一次次站起中,长出真正的勇气和心理韧性。
供稿:杨婷
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