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心新闻

如何陪伴有抑郁症的家人

日期:2025-09-05   浏览:27次

与患有抑郁症的家人相处,就好像一起驾着船航行在大海上,我们时而是船长,时而是舵手,时而是后勤,当然有时也只是一名普通的船员,但终能一起顺利到达彼岸。这段航行之旅漫长又充满挑战,更饱含着温暖与成长。

我们都想帮助家人,也对治愈充满着期望,可我们也会有困惑与担忧,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结合专业的治疗和恰当的家庭支持,抑郁是可以更顺利康复的。阅读下面这些建议,或许会让我们在陪伴抑郁的家人时得到一些支持。

1、科学的了解抑郁症及其相关知识

抑郁症是心理疾病,并不是一个人脆弱、敏感、想太多就能造成的,更不是能假装的,它的形成与一个人的生理改变、家庭情况、与重要养育人的关系、成长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都有关。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们发现如果家属对抑郁“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会增加治愈的困难。因此作为家属我们可以主动阅读一些与抑郁症治疗有关的专业书籍,还可以向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工作者咨询相关内容,尽量避免通过阅读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就对抑郁症断章取义。科学的认识抑郁症,能让我们更有方向和方法,还能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2、支持和鼓励他们接受专业帮助

我们经常会听到“要坚强一点”、“挺一挺就会好的”、“你没病,自己多看看书就好了”等等来自于家属的建议,这些话更容易让抑郁的人们感到无力和无能,加深内疚和自责感,因为治愈不是这么简单的,他们的内心正深陷泥潭。就像有的生理疾病需要长期的用药和康复治疗一样,抑郁症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用心的陪护。我们可以支持并鼓励处在痛苦中的家人到专业的精神科或临床心理科接受治疗和帮助,并遵医嘱接受药物、住院或者心理治疗,这个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要做好心理准备,提供持续的支持。

3、主动参与到治愈的过程中

当家人在接受医生治疗时,我们作为家属在康复之路上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也很有必要,我们也是重要参与人。

(1)学会倾听的技巧

很多时候我们心里感受的是担忧和爱,但讲出来的却是指责和否定,有时候明知道不该这么讲,但却不知道怎么讲更合适,更进一步加重了关系的裂痕,然而良好的关系是促进抑郁康复的重要纽带,抑郁的人很多时候需要的是一个用心的倾听者,我们要先学会听,比如:专注的眼神、适当的回应、不急于打断、不随意给予评判等,当我们听到了,就更知道该怎么说。

(2)试着去理解他们

当我们听完了他们的讲述时,我们可以表达:“你独立面对这个事情确实压力很大,你需要的是……吗?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恰当?”等等一些表达共情与确认信息的语言,以帮助我们确定自己真的理解了对方,以及他们需要我们给予什么样的支持。当然表达的方式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如果愿意可以阅读《非暴力沟通》、《共情的力量》等对我们学习沟通与表达有帮助的书籍,但总体原则就是不要逼迫他们一定要说话,更不要逼迫他们一定要听从我们的建议和认可我们的价值观,主动而温和的关心及询问是必要的,但也需要等待。

(3)行为上提供支持

他们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不愿意白天出门、不想说话、不想动、乱发脾气、不做家务,并不是针对我们或懒惰,这是生病的表现,其实他们也不希望自己这样。因此,言语上,我们不要过度表达担心与焦虑,这会加重他们的绝望与无助;治疗上,我们可以主动帮忙查找可靠的精神科医生信息,温和给予就诊建议,帮助预约,陪同治疗,耐心听取医生建议(切记不要指责家人);生活中,不能只是说:“你要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这样才会好”,我们可以适当帮忙做做饭、叫起床和吃饭、鼓励并陪伴运动、处理一些工作,总的原则就是“分担部分”而不“完全替代”,留一些他们愿意做的、当下能够胜任的事情给他们自己完成,暂时做不到也不要勉强,小步子前进就行。安静的陪伴也是温暖,允许他们慢慢疗愈自己。

4、保持警觉性

面对有抑郁症的家人,我们需要高度注意他们的安全,防止出现自伤自杀的情况。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够说出:“你想死就去死吧”、“你去死吧”这样的话,哪怕我们说的是气话,哪怕我们在那一刻也很疲惫和无力,都不能说。他们在绝望和失去控制的那一刻其实更渴望感受到来自于家人的安全感与耐心的陪伴。

我们需要积极关注他们,识别他们伤害自己的信号。比如:情绪突然转变(忽然情绪崩溃,或者是极度低落后忽然平静)、购买或寻找能伤害自己的物品(药、刀具等)、表达出强烈的绝望感或自罪自责(也可能直接谈论死亡或自杀)、说告别的话或做告别的事。这时我们可以主动询问他们的真实意图,不要回避,更不要将他们单独留在房间,如果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可以立即联系他们的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或者拨打全国心理援助热线12356,情况紧急下可直接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或报警求助。

5、照料好自己

很多家属都表示自己在照料他们的同时感觉自己也快抑郁了,睡不着,吃不好,长此以往不仅不能更好的帮助家人,也会让整个家庭的氛围沉浸在压抑和焦虑中,反而不利于康复。因此,我们不仅要保持健康的边界,还要学会爱自己。

(1)我们不是专业工作者,不必要求自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处理好家人的每一个不良情绪,要让自己知道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哪些应该交给医生完成。

(2)在照料的同时,要先保证自己的睡眠、饮食、适当的运动、社交活动,给自己充满电,才能持续为家庭提供帮助。

(3)长期独立照顾病人是很幸苦和耗竭的事情,自己也会有一些负面情绪,这个是正常的,没必要过度自责,如果可以尽量和家庭其他成员(要找病人信任的)协商,积极调动家庭力量,互相配合提供关怀和支持。

(4)当我们也感到产生压力或负面感受较多时,可以和自己信任的人倾诉,或者找心理咨询师聊聊,获得专业的帮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坚定的力量和方向。

作为家属,我们的理解、支持和陪伴是他们康复之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柱,同时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爱自己不是自私,是为了更长久、更有力量的提供陪伴与支持。



供稿: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 张艳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