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苑

首页>>健康之苑>>健康之苑>>正文健康之苑

儿童早期心理素质的培养

日期:2010年08月17日      来源:admin      浏览:8338次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主要是指一个人个性发展的方向问题。而发展的方向性是受教育影响的。3岁前教育所塑造出来的个性倾向,包括对自己、对别人和对事物的喜恶态度与行为习惯,都将是儿童日后发展的基础。如果在3岁前养成了片面、以致畸形发展的偏向,如只是片面地发展智力,而忽视了在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则会造成日后全面素质教育的困难。因此,儿童早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日后全面发展教育奠定了基础。父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尤其在早期一定要特别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不同阶段的相应教育

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婴幼儿心理发育的特点,根据其发育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 儿童从呱呱坠地,其身心均在不断地发育中,其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一样,是逐渐的和阶段性的。儿童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大脑的不断成熟;而心理活动的发展又依赖于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刺激。如果外界的刺激正适合于脑的发展水平,则会促进心理活动健康、快速地发育;如刺激落后于脑的发育,则会使心理发展减慢,甚至残缺;如不顾脑发育水平,而过分地超负荷学习,无异于拔苗助长,会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例如注意力的发展,在3岁以前儿童的注意力基本上是无意注意占优势,3岁以后有意注意逐渐发展。在良好的环境下,3岁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能集中10分钟,5~6岁可集中15分钟左右。对有兴趣的作业,其注意时间会适当延长。因此,对幼儿提倡寓教于乐,应注意教育的趣味性。此时期如要求过高,会事与愿违,并会产生厌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以及情绪急躁等不良反应,严重者会影响今后身心健康的发育。

 不同孩子针对性教育

了解不同孩子的气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婴儿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气质类型在婴儿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对了解和预测婴儿个性发展和社会性相互作用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1.容易型:表现为吃、喝、睡等生理功能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环境,情绪愉快而稳定,容易接受新事物或不熟悉的人,这一类型的儿童约占全体的40%2.困难型:约占10%,表现为哭闹无常、烦躁易怒、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功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3.迟缓型:约占15%,表现为活动偏低,行为反应强度弱,情绪消极,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适应较慢;4.混合型或交叉型:有35%的儿童属于这一类型。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气质类型的先天性类别在社会化过程中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幼儿的个性心理特征已初步形成,开始在兴趣爱好、能力和气质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初步形成对己、对人、对事物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幼儿的自我意识,如自我评价、自我概念、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逐步形成并进一步发展。幼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倾向性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以后的社会化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个性与社会性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可以说,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儿童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做到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孩子的个性发展。

  健康依恋关系的建立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能力的开端,是指婴儿和养育者之间的亲密、持久的情绪关系,主要表现为啼哭、微笑、依偎和追随等行为。依恋可从出生后数月出现,在与环境交往中,开始形成了自我意识,有了交往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取决于养育者(尤其是母亲)的关心程度。婴儿在与养育者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意识到母亲能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和愿望,并产生了对他人的信赖,建立了最初的人际关系。

  1.前依恋期(出生至2个月):又叫无区别的依恋阶段。新生婴儿不区分地对所有的人都做出反应,这时啼哭时乳儿对于前去安慰他的人并无选择。此期他们可以用微笑、咿呀语同不同的人进行交流;

  2.依恋建立期(2~7个月):婴儿开始逐渐对熟悉的人有特殊友好的关系,区别亲疏的人,并特别愿意与亲人接近。逐渐不能忍耐同父母的暂时分离,在婴儿后期阶段开始建立依恋;

 

  3.依恋关系明确期(7~12个月到24个月):在此阶段,婴儿对亲人依恋变得强烈。由于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可以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和把母亲或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去主动探索周围环境。在探索过程中,开始形成了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并以反抗、恐惧等形式表现出来;

  4.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2岁以上):此时幼儿能交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时分离,他相信父母将会返回。

婴儿在早期形成的依恋,对他们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在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缺乏感情联络,婴儿早期出现的需求和情感表示,因得不到及时反馈而可能逐渐减弱,则不利于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的建立,也不利于建立起对人的信赖和依恋。一些在早期未形成依恋关系的婴儿,成长后可能不会很好地与他人相处,缺乏基本的信任感,甚至会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反之,如果过分依恋,没有完成从对看护人的依恋到其他人的依恋调整,则同样会出现许多问题,如分离性焦虑、社交不良等。因此,婴幼儿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一个稳定养育者)之间的温暖的、不断的、亲密的、连续的关系。不仅培养婴儿对自己、对父母的信任感,而且要培养对同伴等周围人的信任感,同时培养积极的探索行为和交往能力,为儿童社会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是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发展过程。作为孩子抚养人的父母,不仅要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开发孩子的智力,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素质,使孩子成为对国家和人类有用的健康的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