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护理天地>>康复之家>>正文康复之家

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解析与家庭支持建议(二):抑郁

日期:2025年11月07日      来源:网站编辑      浏览:43次

理解青少年抑郁:不只是心情不好,而是心灵的重感冒

抑郁障碍的真面目:一个扭曲现实的“灰色滤镜”

请您想象一下,抑郁就像给孩子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透过这副眼镜,孩子看到的世界是灰暗的,对自己的看法是失败的,对未来感觉是无望的。这不是简单的“不开心”或“矫情”,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情绪障碍,它会影响孩子的感觉、思维和行为方式。

这种低落的情绪、空虚感或易怒状态会持续存在(通常超过两周),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而且往往没有明确的起因。它会夺走孩子从日常活动,甚至是曾经热爱的爱好中体验快乐的能力,这在医学上称为“快感缺失”。不仅如此,它还会切实地“绑架”孩子的精力,导致学习效率骤降、社交回避,甚至基本的生活作息(如饮食、睡眠)都陷入混乱。

抑郁的“多重面具”:不只是情绪低落

抑郁障碍在青少年身上常常会“伪装”成其他模样,这需要我们特别留意:

1、“易怒”面具:这是青少年抑郁患者非常典型的表现。孩子可能不是表现为情绪低落,而是变得烦躁、易怒,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甚至出现攻击性或叛逆行为。这常常被误读为单纯的“青春期叛逆”

2、“躯体不适”面具:孩子的情绪问题可能会“转嫁”到身体上,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头痛、肚子痛、乏力体虚等各种查不出明确生理原因的不适。

3、“退缩”面具:孩子可能 “退缩到最基本的生存状态” ,最典型的就是整天躺在床上玩手机或睡觉,对周遭一切不感兴趣,放弃原有的爱好和社交活动。

4、“自我攻击”面具:孩子可能陷入强烈的自卑、自责、自罪感中,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是家人的累赘。严重时,可能出现自伤行为(如用尖锐物划伤手臂)或产生自杀念头。这是最危险的信号,必须立即干预。

探询根源:哪些因素可能将孩子推向抑郁?

抑郁的发生通常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除了生物、遗传学因素外,家庭系统因素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家庭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过度严苛的学业要求、唯分数论,都可能成为沉重的压力源。此外,心理与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学业压力、不良的同伴关系(如遭遇校园欺凌)、社交受挫等,也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诱因。一些社会亚文化也可能带来心理负担和压力。

家庭支持策略:您能做些什么?

您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康复路上最强大的力量。以下是些可以尝试的方法:

1、构建安全的沟通港湾,倾听,而非说教:当孩子表达负面感受时,首要的是不加评判地倾听。可以说“我注意到你最近似乎很不开心,我有点担心你”,而不是急于纠正或给出解决方案。关键在于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而不是被教育。

2、肯定感受,而非否定情绪:当孩子说“我是个废物”时,请先共情(如“听起来你对自己非常失望,这种感觉一定很难受”),千万不要反驳“你胡说些什么”。肯定他的感受是真实的,这能建立信任。

3、 充当孩子日常功能的“温和教练”重建生活节律:抑郁会摧毁作息。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固定起床与就寝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保持一致性。从一些小目标开始,比如每天15分钟的专注阅读或散步,完成后给予肯定,逐步重建掌控感。

4、引入“快乐催化剂”:规律性的体育运动能刺激内啡肽产生,是天然的“快乐荷尔蒙”。您可以尽量鼓励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5、调整家庭环境的“土壤”,调整期望,鼓励努力: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调整学业期望,多关注努力的过程而非结果。同时,努力营造温馨、积极、支持的家庭氛围,减少家庭冲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重视。

重要提醒:何时需要专业帮助?

家庭支持是康复的基石,但如果孩子的抑郁状态持续超过两周,并且明显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或者孩子出现了任何自伤、自杀的言论或行为,请务必立即寻求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儿童青少年科|刘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