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7月10日 来源:网站编辑 浏览:242次
当代孩子们的累,大家有目共睹,大家都在说:“孩子们真辛苦。”可是事实是很多家长还停留在嘴上说“心疼孩子”,但是实际上觉得“咬咬牙就过了,考上了大学一切就好了。”所以,周末该补课补课,该卷还是卷。考上大学就可上岸了吗?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
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中,首次休学的平均年龄是13.74岁。
心理问题不是个例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当前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呈低龄化发展趋势。高中生抑郁检出率40%,初中生为30%。高中生焦虑检出率超30%,初中生约20%。以前孩子自残大家还会重视,感到非常难过,现在有孩子自残,老师同学都见怪不怪了。有的学校,一个班有半个班的孩子都在偷偷吃抗抑郁药。
累到连玩都玩不动了
“低欲望”、“低电量”是很多孩子的特征:拒绝社交、逃避竞争、对未来漠不关心。朝气蓬勃的年纪,没了精气神。沉迷在网络世界中享受短暂的快乐。很多孩子,甚至小学生就已经决定将来长大了不结婚、不生娃。
累到连生物的本能都丧失了。
那些从小学开始不断积累的疲惫感,无力感,厌倦感,在孩子拥有了”自由”以后,在没有人盯着,逼着,管着以后,像洪水一样涌来,彻底吞没了这个年轻的生命。
这种厌倦感,事不关己的状态不是上了大学才有的。只不过小学被妈妈紧紧盯着,初中高中军事化管理,学校号称不浪费一分钟,所以孩子看起来还可以,甚至考上了比较理想的大学。但是,“还可以"的前提是他被人盯看,管看,而不是孩子做事情是出于自己的内驱力。实际上很多孩子早就没有内驱力了,只不过因为年龄小,外动力推也好,拉也罢还是能推得动。到了大学,老师不可能像管小学生一样管,大学生有了大量自由的时间以后,被严丝合缝安排了的童年就开始来要求孩子还债了。于是有了家长要求大学老师建家长群;于是有了家长要求大学老师管理孩子的手机;于是有了大学要求班主任严格管理。
真实荒唐啊!
实际上问题就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管的太多,管的太严,管的太细了,于是,在他们拥有了自由以后,他们什么都不想做了。再也学不动了。大多数孩子,他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是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干什么。
出路在哪里?
出路还是在家庭。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家和学校。学校已经安排的严丝合缝了,家就需要有温暖,有弹性,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但凡是和父母关系亲密,回到家可以和父母说真心话的孩子,肯定不会走上绝路。他们会累,会烦躁,会迷茫,但是绝对不会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但凡除了学习以外,有个自己的兴趣爱好,打打球,做做手工,考个蛋糕什么的......这样的孩子大概率是不会抑郁的。
因为情绪永远有一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