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8月01日 来源:网站编辑 浏览:195次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虽不常见,却会悄悄侵蚀孩子的认知与情感世界。由于孩子表达能力有限,症状易被误解为“懒散”“内向”“调皮”“叛逆”,很多家长不以为然,往往延误干预时机。了解其症状、掌握应对方法,是家长守护孩子的重要前提。
这些“异常”可能是疾病信号,别当“青春期叛逆”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更隐蔽,需警惕以下表现:
1.感知异常:孩子可能说“听到墙壁在骂我”“看到影子跟着我”,或对日常声音、光线过度敏感,比如听到关门声就吓得发抖。
2.思维与言语怪异:说话突然变得混乱,比如从“今天天气好”跳到“外星人在打电话”;坚信一些离奇想法,比如“同学都在背后议论我是怪物”“书包里有监控器”,且难以被说服。
3.情绪与行为突变:原本活泼的孩子突然变得冷漠,对亲人、朋友毫无反应;或出现无理由的恐惧、暴躁,甚至攻击性行为(如摔东西、打骂家人);也可能长时间发呆、变得不讲卫生、不出门不交往。
4.社交退化与学习能力下降:孩子从活泼好动变得内向,不愿社交,不愿和家人及同学说话,常常一个人独处;成绩突然大幅下滑,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拒绝上学,回避与同学交往,对以前喜欢的游戏、爱好完全失去兴趣。
这些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且明显影响学习和生活时,需高度警惕。
孩子发病时,家长这样做更安全
当孩子出现急性症状(如情绪暴躁、砸东西、伤害他人或自伤行为、幻觉妄想明显),家长可按以下步骤应对:
1.稳定自身情绪,温和沟通
不要大喊大叫或强行纠正孩子的“异常想法”,可用简单语言回应:“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我们一起想办法”,避免刺激孩子情绪升级。
2.精神科急诊或联系孩子的主治医生
清晰说明孩子的状态:是否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否拒绝进食、症状持续时间等,听从医生指导(如是否需要立即送医或报警、是否需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是否临时调整药物)。
3.创造安全环境
移除房间内的尖锐物品、绳索、药物、刀具、玻璃制品、酒精制品等,关闭可能引发恐慌的强光或噪音,尽量让环境安静、熟悉、舒适。
4.陪伴但保持距离
若孩子情绪激动,不要强行拥抱或约束,可站在他能看到的地方静静陪伴,让他感受到“你在,但不会伤害他”;若有自伤或伤害他人风险,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用柔软物品(如抱枕)温和阻挡,同时呼救并报警处理。
及时、冷静的处理能减少孩子的恐惧,降低意外风险,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关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这些知识要知道
1.发病原因:目前认为与遗传、大脑发育异常、环境压力(如虐待、重大创伤)等因素相关。青少年大脑尚未发育成熟,激素变化、学业压力等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2.治疗关键: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核心。治疗以抗精神病药物(需医生严格评估剂量)为主,结合心理治疗(如家庭干预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康复训练(如社交技能培养)为辅。儿童青少年对药物更敏感,需定期复诊监测副作用。
3.常见误区:
(1)“孩子只是压力大,长大了就好了”:拖延治疗会导致症状加重,影响大脑发育和社会功能,病情迁延,增加康复难度。
(2)“吃药会影响孩子智力”:规范用药的收益远大于风险,医生会根据孩子体重、年龄调整剂量,最大程度减少副作用;而疾病本身对认知的损害更严重。
(3)“得了这个病就一辈子毁了”:早期干预后,多数孩子能控制症状,回归学校和正常生活,家长的耐心陪伴与科学照护至关重要。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与误解。当发现孩子有异常时,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用科学的认知和温暖的守护,为孩子搭建一道抵御疾病的防线,让他们有机会重新回到阳光下,继续自己的成长之路。
撰稿:儿童青少年科(科室电话:0871-65619251) 罗官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