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8月08日 来源:网站编辑 浏览:187次
当你家那个曾经追着你要抱抱的小不点,突然开始把房门关得严严实实,对着手机屏幕傻笑或叹气,甚至对你的关心回一句“别烦我”时,恭喜你——孩子的青春期列车正式到站了。这趟旅程里没有固定时刻表,却藏着无数让父母手忙脚乱的“突发状况”,但只要找对相处的“密码”,你完全能从“焦虑乘客”变成“从容向导”。作为父母,也该从“掌舵者”转变成“同行者”,用理解与智慧,搭起一座畅通的沟通之桥。
放下“权威”,先做“倾听者”。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往往藏着对“被尊重”的深切渴求。他们开始构建独立的价值观,却苦于缺乏成熟的表达技巧,便常以对抗的姿态传递情绪。此时,父母与其急着纠正所谓的“错误”,不如先学会“闭嘴”——认真听他们把话说完。不妨试试这样的开场白:“愿意说说今天发生了什么吗?我在听。”不打断、不评判,甚至不急于给出建议。当孩子真切感受到“我的想法有分量”,才会愿意卸下层层防备。
收起“指挥官”姿态,学做“倾听者”。他们可能会兴致勃勃地跟你讲某款游戏的攻略,或是某个偶像的新动态,哪怕你完全不懂,也别急着打断说“这有什么用”。试着蹲下来听,就像当年他们耐心听你讲工作琐事一样。
我见过一位妈妈,孩子沉迷说唱,她没有没收耳机,而是主动请教“什么是flow”,甚至陪孩子去看线下演出。后来孩子写了首歌,歌词里说“妈妈是我的第一任粉丝”。当你放下“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的权威,孩子反而会愿意把心里的小秘密悄悄告诉你。
曾有位母亲分享,儿子抱怨老师“偏心”时,她没有说教“要理解老师”,只是回应“听起来你真的很委屈”,结果儿子反倒冷静下来,自己梳理起事情的来龙去脉。另有位父亲发现,女儿连续几天把自己关在房间,追问时只说“别烦我”。他没再追问,只是在睡前敲敲门:“如果愿意说,我随时在。” 第三天晚上,女儿主动出来说:“爸,我和最好的朋友吵架了……” 原来她只是需要一个愿意等她开口的人。还有位妈妈提到,儿子沉迷一款新游戏,她没骂“玩物丧志”,而是坐下来问:“这游戏哪里吸引你?”儿子眼睛一亮,从角色设定讲到团队合作,说着说着忽然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我也知道不能玩太久,妈你放心,我写完作业再玩。”
倾听的本质,是让孩子知道“你的情绪被看见,你的感受被在乎”。当父母收起 “指挥官”的姿态,“教育者”的架子,孩子才敢把真实的自己摊开在阳光下。这种“被听见”的安全感,会慢慢融化他们竖起的尖刺。就像冬日里的暖阳,不必刻意做什么,只消静静照耀,冰雪自会消融。 这场以倾听为起点的“和解”,从来不是父母的单方面退让,而是用尊重为孩子的独立铺路。当孩子在倾诉中确认“我的声音有价值”,那些看似尖锐的棱角会渐渐柔和,曾经紧闭的房门也会悄悄留一道缝——那里藏着的,是他们对理解最柔软的期待。而父母需要做的,不过是守在门边,带着耐心与温度,等待孩子愿意主动推开那扇门的时刻。
青春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他们可能会叛逆、敏感、阴晴不定,但内心深处依然渴望被爱、被理解。就像果实成熟前总要经历风雨,孩子长大前也需要一点“折腾”的空间,请父母们先学会倾听。
供稿:儿童青少年科 赵亚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