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苑

健康视频 科普文章
首页>>健康之苑>>科普文章>>正文科普文章

从“心”认识健康——粉碎做就一定要“有用”的思维

日期:2025年08月12日      来源:网站编辑      浏览:184次

你有没有算过这样一笔账?周末花两小时晒太阳,能换来多少业绩?睡前读一首诗,能帮你升职加薪吗?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对解决生活难题有半分用处?

当生活被“有用”二字牢牢绑架,我们便不自觉陷入一种狭隘的衡量体系:只有能带来即时物质回报、技能提升或外在认可的事情,才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陪孩子搭积木?不如抓紧时间看几页提升自己的书。周末去公园晒太阳发呆?不如多刷几个专业课程视频。读一本“无用”的小说?简直是对宝贵生命的奢侈挥霍。那些不能立刻变现、不能带来实际利益的事,总会被轻易划进“浪费时间”的范畴。可仔细想想,生活的美好,恰恰藏在那些“没用”的缝隙里。


我们忙碌而焦虑地追逐着所谓的价值,却忽略了生活本身鲜活的质地。

有用思维带来的伤害是隐痛而深刻的。当每分每秒都必须产出价值,我们如同精密机器般持续运转,焦虑与疲惫成为常态,甚至忘记了如何纯粹享受一件事本身带来的愉悦。创造力与好奇心在功利性评判下逐渐萎缩,我们不敢再尝试看似无明确结果的新事物,不敢花时间在没有用的探索上,最终被困在狭小的已知领域。

真正的智慧,在于重新定义有用的疆界。爱因斯坦热爱拉小提琴,他坦言音乐激发了他的科学直觉,那些看似无用的琴声里,或许就藏着相对论的灵感火花。唐朝诗人李涉在登山遇雨、偶遇僧人后写下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悟,那半日,看似无功利目的,却成就了流传千古的审美体验。

 

真正滋养生命、开拓认知边界的,往往藏于那些看似无用的体验里。我的一位朋友,多年来坚持每天清晨散步半小时,不做计划、不赶时间,只是纯粹感受微风拂面、聆听鸟鸣。这份看似无用的坚持,却成为他一天保持平和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正是这些没有明确目的的体验,悄然沉淀为内心的丰盈与韧性。

生活,不是一张必须严格填满的项目进度表。当我们能够从容享受一次无目的的散步,允许自己读一本纯粹有趣而非有用的书,或者仅仅是安静地看一次日落,不再计算时间的产出时,我们才真正开始解放自己。

 

人生需要意义,但意义并非仅由功利刻度所丈量。拥抱无用之美,并非倡导懒散无为,而是打破有用束缚,为心灵腾出自由呼吸的空间。在这些非功利的时刻里,我们得以与自己真实联结,感受生命本身的丰饶与惊奇,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创造力。

给心灵松绑,从今天开始,允许自己做一件无用但真心喜欢的事。人生的意义,在于经历本身,而非每一刻都必须兑换成某种价值

当你允许自己纯粹享受一次散步、沉浸在一本闲书里,或只是安静地看云卷云舒,不再计算产出时,你已经在拥抱一种更自由、更丰盛的人生可能——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声明: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图片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