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苑

健康视频 科普文章
首页>>健康之苑>>科普文章>>正文科普文章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三)——共情,搭建理解的桥梁

日期:2025年08月22日      来源:网站编辑      浏览:38次

一、共情:超越说教的沟通密钥

青春期的孩子,恰似揣着一团火的小兽。他们外在张牙舞爪,用叛逆、倔强甚至有些“刺头”的模样示人,可内心深处,却藏着对“被懂得”的强烈渴求。父母们常常习惯性地以“过来人”自居,试图用自己积累的经验为孩子“规划道路”,执着于告诉孩子“你该怎么做”,却忽略了,在这个阶段,孩子更渴望听到的是“我懂你的难”。

说教,就像隔着一道无形屏障的喊话,父母站在“为你好”的高台上,将话语生硬地抛向孩子;而共情,是与孩子并肩而立,用温度去感受他们的情绪、处境。那些诸如“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不听我的,你迟早会后悔”的话语,在青春期孩子听来,不过是嘈杂的“噪音”,无法真正抵达他们的内心。他们在这个阶段,需要的不是被“指导人生”,而是一份“被理解的感觉”,就像在汹涌浪潮中,渴望抓住一块能让自己安心的浮板。

二、共情时刻:具体场景的实践指引

当孩子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抱怨“学习太累了”,父母若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大家都一样,坚持住”,这简单的回应,没能接住孩子积累的压力与辛苦。不妨换一种方式:“我知道你最近压力很大,每天要面对那么多功课、考试,确实不容易,要是累了,就先歇一歇,爸爸妈妈陪着你。” 这样的话语,是站在孩子视角,去共情他们的疲惫,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辛苦被看见、被承认。

再比如,孩子因为一件小事发脾气,摔了桌上的文具。此时,父母别急着指责“无理取闹”,可以试着蹲下来,用平和的语气说:“你现在是不是很烦躁?是遇到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儿了吗?需要我做点什么吗?”先去共情孩子的情绪,探究情绪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急着评判对错。孩子在愤怒、烦躁时,本就像个被情绪困住的小兽,父母的共情,是给予他们情绪出口,帮他们梳理、释放这些负面情绪。

三、共情的价值:情绪疏通与关系重塑

共情,绝不是对孩子错误行为的纵容。它更像是给沸腾的水壶松一松盖子,先让蒸汽(情绪)慢慢散去,这样才能看清楚壶里(孩子行为背后的问题、需求)究竟是什么情况。当孩子清晰地感受到“我的感受被接住了”,他们身上那些对抗的“棱角”会悄然变软。

曾经,孩子可能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甚至故意对着干,但当他们被共情、被理解后,会主动靠近父母,愿意听父母说些什么。因为在这份共情里,他们收获了安全感与情感联结,明白父母不是站在对立面的“说教者”,而是能懂自己、陪自己面对成长难题的伙伴。被理解的孩子,才会真正愿意去听道理,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去解决成长中遇到的一个个挑战,让亲子关系在共情中愈发坚固、温暖,陪伴孩子平稳走过青春期这一特殊又关键的人生阶段 。


供稿:儿童青少年科  | 赵亚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