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通知公告
首页>>新闻中心>>医院动态>>正文医院动态

从“心”认识健康——还不想长大?警惕永恒少年症候群

日期:2025年09月12日      来源:网站编辑      浏览:36次

“都30岁了,还跟孩子似的,工作换了5份,在家除了打游戏就是睡,房租还得靠父母补贴……”生活中,不少人对这类“长不大的成年人”感到困惑——他们看似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实则逃避责任、拒绝成长,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永恒少年症候群”的心理困境。

“永恒少年症候群”并非医学诊断术语,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指代那些始终停留在青春期心理阶段,拒绝进入成年世界的群体。荣格在《原型与集体无意识》中提到,这类人被“永恒少年”原型支配,沉迷于幻想中的美好与自由,却对现实中需要承担的责任、面对的冲突充满恐惧,如同永远停留在16-25岁的心理“冻龄”者。

 

他们往往有这些典型表现:在职业上,频繁跳槽、逃避晋升,不愿面对复杂的职场关系和工作压力,甚至长期处于待业状态;在生活中,依赖父母或伴侣解决经济、生活难题,缺乏独立打理生活的能力,比如不会做饭、不懂理财;在情感上,害怕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要么频繁更换伴侣,要么拒绝走进婚姻,担心关系会束缚自己的“自由”;在认知上,总觉得“现实太无聊”,沉迷游戏、动漫、追星等娱乐活动,用幻想逃避现实的琐碎与挑战。

 

32岁的小杨就是典型例子: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互联网、教育、电商行业工作,每次遇到加班、同事矛盾或领导批评,就会以“工作不适合自己”为由辞职。如今他在家待业两年,每天抱着电脑打游戏到凌晨,房租和生活费全靠父母承担。父母劝他找份稳定工作,他却反驳:“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想被生活绑架,你们别管我。”

为什么会出现“永恒少年症候群”?从心理机制来看,主要有三个核心原因:一是童年时期过度保护,父母包办了所有难题,导致他们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成年后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逃避;二是对“成年”存在认知偏差,将成年等同于“失去自由”“充满痛苦”,误把拒绝成长当作“保持初心”;三是现实压力的催化,当下就业、婚恋、购房等压力较大,部分人选择用“心理退行”的方式,躲回青春期的“安全区”。

值得注意的是,“永恒少年症候群”并非“天真可爱”,长期逃避会带来诸多危害:心理上,容易陷入焦虑、抑郁,当幻想与现实差距过大时,可能引发自我价值感崩塌;人际关系上,会让父母、伴侣承受过多压力,导致亲情、爱情出现裂痕;生活上,长期缺乏独立能力,会逐渐失去应对现实的底气,最终陷入“越逃避越无力”的恶性循环。

 

若想走出“永恒少年”的困境,关键在于“主动打破幻想,直面现实”。可以从这三步开始:第一步,从小事培养独立能力,比如自己做饭、管理工资、处理租房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积累自信;第二步,重新定义“成长”,意识到“成年不是失去自由,而是拥有选择的权利和承担后果的能力”,比如选择喜欢的工作,同时接受它带来的压力;第三步,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若自我调整困难,可通过心理咨询,梳理内心的恐惧,找到面对现实的勇气。

成长从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意味着要告别纯粹的幻想,学会在现实中扎根。但只有勇敢迈出这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掌控生活的力量,而非被困在“永恒少年”的幻梦里,错失人生更多的可能。

(声明: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图片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