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通知公告
首页>>新闻中心>>医院动态>>正文医院动态

从“心”认识健康——总觉得“心里空落落”?

日期:2025年09月19日      来源:网站编辑      浏览:89次

打开手机刷了两小时短视频,放下时却更茫然;加班到深夜完成项目,庆功宴上却提不起劲;明明拥有了曾经渴望的生活,却总在某个瞬间觉得“这一切毫无意义”——如果你也常有这样的感受,或许并非矫情,而是陷入了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的“存在主义真空”。

这种“真空感”,并非物质上的匮乏,而是精神世界的“失重状态”:当人们失去生活的意义锚点,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感,就像在宇宙中漂浮的星球,没有引力牵引,也没有方向可循。它不是某类人的专属困境,而是工业化、数字化时代里,许多人都会遭遇的精神困境。

什么是“存在主义真空”?

“存在主义真空”这一概念,由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其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首次系统阐述。作为意义疗法的创始人,弗兰克尔基于自身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发现: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那些能找到生活意义的人,往往更能抵御绝望、存活下来;而失去意义感的人,即便身体健全,精神也会迅速“枯萎”。

他在书中写道:“现代社会的最大病症,是人们在摆脱了传统意义束缚后,却没能建立起新的意义体系,最终陷入‘存在主义真空’——一种对生活意义的普遍焦虑。”这种真空感的核心,是“意义危机”:当我们不再被家族、传统等外在力量赋予意义,又没能主动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时,内心就会出现巨大的空洞。

比如,有人将“考公上岸”“年薪百万”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达成后却瞬间陷入迷茫——此前的生活被明确的目标填满,目标实现的那一刻,意义的“支撑点”突然消失,真空感便会趁虚而入。还有人在重复的工作中逐渐麻木,每天按部就班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做”,就像被设定了程序的机器,运转着,却感受不到存在的温度。

为什么我们总被“真空感”包围?

在弗兰克尔提出这一概念的20世纪中叶,工业化大生产让许多人沦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工作的工具性取代了意义感;而如今,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更在无形中加剧了存在主义真空的蔓延。


一方面,“算法投喂”让我们陷入“被动式满足”。短视频、信息流根据我们的喜好推送内容,每一次滑动、点赞都能带来即时快感,但这种快感转瞬即逝。就像用零食填满肚子,暂时缓解了饥饿,却无法提供真正的营养。当我们习惯了被外界“喂养”刺激,就会逐渐失去主动创造意义的能力。


另一方面,“成功标准的单一化”压缩了意义的生存空间。在社交媒体构建的“完美世界”里,成功似乎被简化为“有房有车、年薪百万、婚姻美满”的固定公式。当人们用同一把尺子衡量自己的人生,那些不符合标准的生活,就容易被贴上“失败”的标签。于是,许多人在追逐他人定义的成功时,渐渐弄丢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内心的真空感也随之而来。

如何打破“存在主义真空”?三个实用方法

弗兰克尔在意义疗法中强调:“人无法被给予意义,只能自己寻找意义。”对抗存在主义真空的关键,不在于外界的改变,而在于主动为自己的人生注入“意义感”。

1.从“小行动”开始,建立“掌控感”

真空感往往伴随着“无力感”——觉得自己无法改变现状,于是陷入迷茫。此时,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改变,不妨从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每天花30分钟阅读一本喜欢的书、学习一道新菜、坚持晨跑10分钟……这些“小行动”能带来“小成就”,而“小成就”会逐渐积累成“掌控感”。当我们感受到自己能主导生活的一部分,内心的空洞就会被一点点填满。

2.在“联结”中寻找意义,拒绝“孤岛化”

意义往往诞生于关系之中。弗兰克尔认为,“爱与被爱”是意义的重要来源之一。试着主动建立深度联结:给许久未联系的朋友打个电话,认真倾听家人的心事,参与一场线下公益活动,甚至只是在小区里和邻居打个招呼、给流浪猫投喂食物……这些微小的互动,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明白“自己的存在对他人有价值”,这种价值感正是对抗真空感的有力武器。

3.追问“内在声音”,找到“独特使命”

每个人的意义都独一无二,不存在“标准答案”。不妨定期给自己留一点“独处时间”,试着追问自己:“做什么事的时候,我会忘记时间?”“看到什么场景,我会由衷地感到开心?”“如果不用担心钱,我最想为这个世界做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藏着我们内心真正的渴望。无论是喜欢画画、擅长倾听,还是热衷于环保,只要将这些“内在热情”转化为行动,就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意义体系。

存在主义真空并非不可治愈的“病症”,而是时代给我们的一个提醒:在追逐外在目标的同时,别忘了倾听内心的声音;在被世界推着向前走时,记得为自己的人生“掌舵”。毕竟,人生的意义从来不是“找到”的,而是我们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瞬间,亲手“创造”出来的。

当你开始为喜欢的事付出努力,为在乎的人付出真心,为向往的生活付出行动时,那个“空落落”的内心,自然会被意义填满。


(声明: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图片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