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通知公告
首页>>新闻中心>>医院动态>>正文医院动态

重阳节话“心”事:读懂父母的情绪,守护银发族的心理健康

日期:2025年10月31日      来源:网站编辑      浏览:48次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我们登高望远、遍插茱萸时,目光往往聚焦于长辈的身体健康——血压稳不稳、关节灵不灵,却容易忽略他们内心深处可能正在经历的“风雨”。 尊老敬老,不止于物质的奉养,更在于心灵的关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面临生理机能衰退、社会角色转变、友离世等多重变化,心理健康问题正以“隐形”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晚年生活。作为子女与晚辈,读懂老年人心底“小情绪”,是重阳节最温暖的敬老方式。

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室中我听过很多老年人的故事。他们走进来,常常带着躯体上的疼痛——失眠、心慌、头痛,但聊得深了,你会发现,真正生病的,往往是那颗被我们忽略太久的心。

案例一:李阿姨的“病”

李阿姨由女儿“押”来咨询,主诉是“浑身疼,疑病症”。她辗转于各个医院,检查单攒了厚厚一摞,却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女儿很不解:“妈,您身体好着呢,别总自己吓自己。”直到一次单独会谈,李阿姨才泪如雨下:“我不是怕死,我是怕活着没意思。老头子走了,孩子们忙,我每天对着空房子,只有身体疼的时候,他们才会紧张地围拢来,带我去医院……那几天,是我感觉最‘被需要’的时候。”

心理视角: 李阿姨的“疼痛”,是一种情感的“躯体化”。当情绪无法用语言表达,就会通过身体“呐喊”出来。她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医学检查,而是被看见、被陪伴、被关注、被赋予存在的意义。

案例二:张叔叔的“固执”

张叔叔是家里的“老顽固”,坚决反对换掉那台老掉牙的电视机,为此常与儿子激烈争吵。儿子觉得父亲不可理喻:“新的又清晰又方便,他为什么非要守着破的?”后来我了解到,那台电视机是张叔叔和老伴当年一起买的,陪他们度过了无数个夜晚。每一个按键的磨损,都记录着一段共同的回忆。他守护的不是电视机,是与逝去老伴的情感联结,是他自己尚未被时代洪流冲走的、熟悉的生活坐标。

心理视角: 老年人的“固执”,很多时候是对失控感的反抗。当外界一切都在飞速变化,身体、社交、价值感都在流失时,坚守一些旧的物品或习惯,是他们维持内心秩序和尊严的最后堡垒。

一、如何读懂父母“隐藏”的心理信号?

当我们为事业奔波,为小家忙碌时,是否曾留意过,父母的言行举止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1.曾经雷厉风行的他们,如今变得犹豫不决,格外沉默,或反反复复念叨同一件事。

2.他们可能对身体上细微的不适过度紧张,辗转于各个医院,检查结果却一切正常。

3.他们变得易怒、固执,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或者对曾经热爱的活动、喜欢的事物彻底失去了兴趣。

4.他们开始在深夜给你打来没有实质内容的电话,言语中透露出深深的孤独与无助。

这些,可能不仅仅是“年纪大了,脾气变了”,而是他们内心正在发出的、微弱的“求救信号”。

二、为什么老年人的“心”更容易受伤?

老年期并非“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充满变化与适应的“转型期”,这些变化往往成为心理健康的“压力源”。

1.生理变化:身体衰老带来的“失控感”

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神经递质(如调节情绪的血清素、多巴胺)分泌减少,老年人对情绪的调节能力会自然下降,就像“情绪的刹车系统变迟钝了”。同时,慢性疼痛(如关节炎、腰痛)、视力听力衰退等生理问题,会让老年人逐渐失去对身体的“掌控感”——曾经轻松做到的买菜、做饭、出门,如今需要依赖他人帮助,这种“想做却做不到”的无力感,很容易转化为自我否定、自卑与焦虑。

2. 社会角色转变:从“被需要”到“被照顾”的落差

退休前,他们是单位里的骨干、家庭中的“顶梁柱”,每天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社交圈子;退休后,生活节奏突然变慢,从“被他人需要”变成“需要他人照顾”,这种角色的巨大落差,容易让老年人陷入迷茫,产生“自我价值感丧失”的困惑。就像一位老人曾说:“以前家里的事都听我的,现在孩子连买什么菜都不让我管,我觉得自己像个多余的人、无用的人。”老年人若退休前后境遇反差过大,又缺乏新的生活目标,很容易引发失落感与空虚感。

3. 人际关系变化:“告别”带来的孤独感

老年期是一个“不断告别的阶段”——亲友离世、配偶患病、子女成家搬离、突发重病等意外事件,这些“失去”会让老年人陷入孤独。尤其是空巢老人,老伴离世,往往会让老年人陷入长期的悲伤,每天面对空荡、冷清的房子,连说话的人都没有,孤独感会像“慢镜头”一样被放大,若缺乏及时疏导,极易引发抑郁。此外,经济保障不足也会加剧心理负担,担心医疗费用、顾虑生活开支,会持续消耗老年人的心理能量。

4. 认知偏差:“我老了,没用了”的自我否定
很多老年人会陷入“年龄歧视”的自我否定中,认为“老了就该将就”“生病是拖累子女”“说了也没人听”。这种认知偏差会让他们压抑自己的情绪——明明想让子女回家看看,却要说“你们忙,不用回来”;明明身体不舒服,却要硬扛着不说,生怕给子女添麻烦。长期的情绪压抑,就像“高压锅”一样,不进行泄压,迟早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另外,随着生命旅程进入后半程,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回顾会自然浮现。如果回顾一生充满遗憾与怨怼,便容易陷入绝望与抑郁。

三、守护老年人心理健康,我们能做些什么?

重阳节的意义,不仅是“敬老”,更是“懂老”。守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不需要昂贵的礼物,而是需要“用心”的陪伴与理解。陪伴的关键是质量而非时长,用“有效陪伴”替代“形式探望”。从今天开始,试试这些简单却有效的方法,为长辈的“心”送上一份温暖。

1. 学会“倾听”,比“劝说”更重要
很多子女面对父母的负面情绪,习惯说“您别想太多”“这点事有什么好愁的”,但这种“劝说”往往会让老年人觉得“你不懂我”。其实,老年人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被看见”。

1)放下手机,认真听:和父母聊天时,放下手机,看着他们的眼睛,哪怕只是听他们重复讲“过去的故事”,也不要打断。对他们来说,“有人愿意听”就是最好的安慰。

2)不否定,多共情:如果父母说“我觉得自己没用”,不要反驳“您怎么没用,我们都靠您呢”,而是说“我知道您现在觉得有点孤单,要是我遇到这种情况,也会难过的”。共情的话语,能让父母感受到“我的情绪被理解了”。

3)多提问,少评价:想了解父母的想法,不妨用“开放式提问”,比如“您今天去公园,有没有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事呀?”“您觉得最近家里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地方吗?”,而不是用“您今天过得好吗?”这种封闭性问题,避免他们只用“好”或“不好”敷衍。

2. 帮父母“找事做”,重建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的丧失,是老年人情绪问题的核心原因之一。帮父母找到一件“值得做的小事”,能让他们重新感受到“我有用、我重要”。

1)支持“老爱好”,培养“新兴趣”:如果父母以前喜欢画画、书法,不妨给他们买一套新的画笔;如果他们对智能手机感兴趣,耐心教他们拍照片、发朋友圈、视频通话。有位老人学会用手机拍孙子的视频后,每天都开心地整理相册,逢人就分享,情绪明显好了很多。

2)让父母“参与”家庭事务:不要因为“怕麻烦”就不让父母做家务,反而可以主动“求助”他们,比如“妈,您做的红烧肉最好吃,今天能不能教我做呀?”“爸,家里的水电缴费单在哪,您帮我找一下呗?”让父母参与家庭事务,能让他们感受到“我还是家里的一份子”。

3)鼓励“社交”,走出家门:如果父母身体允许,鼓励他们参加社区的老年活动,比如广场舞队、书法班、手工小组。哪怕只是每天去公园和老邻居聊聊天,也能有效缓解孤独感。子女可以主动帮父母打听社区活动信息,甚至陪他们去参加第一次活动,帮他们“破冰”。

3. 关注“特殊时期”,给父母更多陪伴

老年人在某些“特殊节点”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比如生日、节日、老伴忌日、退休纪念日、生病住院时,这些时候需要子女给予更多的关注。

1)节日别只送礼物,多留时间陪伴:重阳节、春节等节日,不要只给父母寄礼物,尽量抽时间回家陪伴。如果实在不能回家,也要打个长时间的视频电话,和他们聊聊家常,而不是只说“新年快乐”就挂掉。

2)老伴离世后,帮父母“慢慢走出来”:老伴离世是老年人面临的最大心理创伤之一,此时子女不要急于让父母“忘了过去”,而是要允许他们悲伤。可以帮父母整理老伴的照片,陪他们一起回忆往事,告诉他们“想对方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聊聊”。同时,多花时间陪伴在父母身边,避免他们独自面对悲伤。

3)生病住院时,别只“盯病情”,更要“顾情绪”:老年人住院时,容易产生“自己老了、没用了”的焦虑。子女在照顾时,除了询问病情,还要多和他们聊些“出院后的计划”,比如“等您出院了,我们一起去公园散步”“家里的花我已经帮您浇好了,就等您回来”,让他们对未来有期待。

4. 必要时“求助专业”,不是“不孝”而是“负责”

如果父母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甚至有“活着没意思”的想法,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很多子女担心“让父母看心理医生,会被别人说闲话”,但实际上,寻求专业帮助是对父母心理健康的负责。

1)选择“适合老年人”的心理咨询方式:可以先联系当地医院的心理科或老年科,一些医院会提供“电话咨询”或“上门咨询”,避免老年人因出行不便而拒绝咨询。

2)用“温和的方式”说服父母:不要说“您有心理问题,需要看医生”,而是说“最近您睡眠不好,我们去医院问问医生,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帮您睡得香一点”,减少父母对“看心理医生”的抵触。

3)子女陪同参与咨询:第一次咨询时,子女可以陪同父母一起去,让父母感受到“不是我一个人面对、不是一个人承受,子女会和我一起努力、一起共同想办法”。同时,子女也能更好地理解父母的心理状态,在后续生活中给予更合适的支持。

四、重阳“敬心”,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这个重阳节,不妨放下“给父母买什么礼物”的纠结,转而走进他们的内心——陪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帮他们做一件小事,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哪怕只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爸妈,你们辛苦了”,都能成为他们心理健康的“良药”。守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用情、用耐心去呵护。愿每一位老年人都能被温柔以待,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安享幸福晚年。这,才是重阳节最美的意义。


供稿人:杨婷

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20251027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