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19 浏览:66次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于9月15日至21日在云南昆明举办。本届宣传活动以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网络安全不仅是国家大事,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网络安全从无“旁观者”,人人都是“责任人”。让我们携手筑牢日常防线,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警惕守护细节,让每一次数字互动都更安心,让我们的数字生活真正被安全环绕。
医院场景中的个人信息被称为“生命档案”,其敏感性与重要性贯穿诊疗全流程,以下五类信息尤其需要重点守护:
1.身份信息:就诊时登记的姓名、身份证号、门诊号、住院号等基础标识,是医保报销、诊疗建档的核心凭证,一旦泄露易被用于身份冒用。
2.健康信息:涵盖门诊病历本、住院记录、体检报告、手术方案、过敏史等专属医疗数据,既是精准诊疗的依据,也是隐私保护的重中之重。
3.金融信息:与就诊绑定的银行卡号、医保支付密码、缴费验证码、医保报销交易记录等,直接关联个人财产安全。
4.生物识别信息:如指纹门禁、人脸支付、就诊等数据,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泄露后易引发身份盗用风险。
5.通讯信息:预留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电子邮箱等,是医院通知诊疗安排的渠道,也可能成为诈骗分子精准骚扰的“突破口”。
这些信息不仅受《个人信息保护法》《医疗卫生机构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双重法律兜底,更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数字屏障”,其完整性与保密性直接影响诊疗安全与生活安宁。
医疗信息泄露的代价远超想象,从个人到社会均可能遭受多重冲击。
1.财产安全受损:金融信息泄露致银行卡盗刷、医保账户冒用;身份与健康信息结合易遭 “精准诈骗”,如冒充医生骗缴手术费、代购特效药。
2.人身与社会权利受侵:生物识别信息滥用引发身份被盗用办卡、贷款;敏感病史暴露导致就业、婚恋歧视;通讯信息泄露遭遇骚扰,威胁人身安全。
3.遭遇场景化诈骗:检查预约记录、康复方案、家属关系等信息被窃后,骗子可伪装成“诊疗协调员”“康复指导师” 实施精准诈骗。
4.医院系统瘫痪:黑客攻击致核心系统停摆,如2024年某医院数据加密导致门诊停摆3小时,影响急诊救治。
5.医院运营危机:病历、内部信息外泄,违反《数据安全法》最高罚五千万元,更摧毁患者信任。
6.社会安全受扰:批量就诊、公卫监测信息泄露,被用于区域针对性诈骗,或干扰疫情防控等工作,破坏医疗秩序与社会稳定。
1.强化安全意识:定期参与培训,警惕 AI 虚假指令、医疗钓鱼邮件,谨慎对待异常数据调取需求。
2.严管密码权限:设 12 位复杂密码,90 天更换;核心系统双因子认证,离岗锁屏,调岗即注销权限。
3.规范操作流程: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U 盘经杀毒后使用;设备更新联系信息科处理。
4.保护病历信息:遵循数据最小化原则,教学科研需脱敏处理并审批,废弃病历碎纸处理。
5.严守官方渠道:数据对接走指定接口,涉款事务二次确认,不用私人渠道传输信息。
1.提升警惕性:学习防骗知识,识别常见医疗网络诈骗套路。
2.妥善处理单据:保管好就诊单据,废弃时涂抹关键信息后撕碎。
3.加强账户安全:设复杂密码,定期更换,不同平台密码不重复。
4.安全使用网络:不连陌生 WiFi,不用短信链接,定期查杀病毒。
5.谨慎社交分享:社交平台发布信息需打码,避免泄露隐私细节。
6.认准官方途径:就医、医保业务通过正规渠道办理,拒绝非官方服务。
7.核实重要信息:接到涉医电话短信,通过官方渠道二次确认。
8.定期自查维权:每月查看消费记录,发现异常及时冻结账户并报警。
从一次密码更换到一张单据处理,从一次链接核实到一场风险举报,网络安全的防线就在这些日常行动中不断加固。让我们以2025网络安全宣传周为契机,做医疗数据的守护者,用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医疗服务!
我院积极宣传网络安全内容,进行网络安全科普,推动形成维护网络安全的浓厚氛围。每天打开办公电脑,那张印着安全小贴士的壁纸是不是早已眼熟?这可不是信息科随手设置的背景图,而是早就备好的“桌面警示牌”——“禁止内网插U盘”“涉密信息不联网”,每句提醒都直击风险点,末尾的联系方式更藏着随时响应的保障。
比起壁纸的“温柔预警”,信息科的巡检更像“硬核防线”。每周三次的常态化排查雷打不动,拿着“放大镜”给网络找隐患。就在一次巡检中,他们精准揪出内网某台电脑里的蠕虫病毒,第一时间完成查杀与溯源,稳稳掐断病毒扩散的路子,没让数据安全和系统运行受任何影响。
“防得住”更要“懂规矩”。信息科还专门组织全院培训,用真实案例当教材,把U盘使用禁区、危险链接防范,病毒识别技巧讲得透彻,让每个人都摸清安全红线。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官方网址:https://www.cdpf.org.cn/ztzl/zxzt1/2025/2025ngjwlaqxcz/2025xczywdt/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