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年09月28日 来源:网站编辑 浏览:60次
开学快一个月了,不少孩子仍然没能完全适应校园节奏。最近,我们收到了不少家长的咨询,反映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担心和焦虑,晚上睡不着,白天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这些表现,很可能属于“开学综合征”,也叫“开学适应障碍”。它是指在假期结束、新学期伊始阶段,学生因适应不良而出现的一系列心理、行为和生理上的不适表现,虽不是医学诊断的病症名称,但却非常普遍。
孩子的“开学综合征”可能表现在多个方面:
1、心理层面:可能感到紧张、担心、烦躁,甚至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或者厌学;情绪低落,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好像也不如以前。
2、行为层面:可能变得拖延、懒散,逃避学习任务;写作业拖拉,或者沉迷手机游戏。
3、生理层面:可能会出现一些没有明确躯体病因的身体不适,例如食欲不振、入睡困难、头痛、腹痛、恶心,甚至出现低热等。
孩子出现这些情况,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失落感,从假期放松的状态进入开学后的学习压力中,孩子会产生“好景不常”的失落情绪;
二是担心,担心学习跟不上、课业难度增加、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其核心在于孩子从“以休息自主为主的假期模式”转向“以制度规定为主的学校模式”时,日常生活节律被打乱,适应不良,能力储备或能量状态暂时不足。
如果您的孩子正经历这些,请不要过度紧张和一味指责,多数孩子经过积极引导和自主调节,一两周后症状会逐渐缓解消失。以下是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1、化规矩为规律,同步生物钟:帮助孩子恢复规律作息,按照上学日的时间安排起床、吃饭和睡觉。睡前1小时要让孩子远离电子设备,因为手机、电视的蓝光会刺激神经,影响入睡。可以通过陪孩子看书、听轻音乐等方式帮助放松。 设定几条清晰的底线规则很重要,比如固定作息时间、规律饮食(三餐定时)、以及每天包含学习、运动和一项家务的规定动作,并通过持续稳定的执行,让其内化为孩子的生活节律。
2、管理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家长首先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平和,避免自身的焦虑影响孩子,增强孩子的安全感。主动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一味催促“赶紧收心”。可以和孩子聊聊新学期的期待、校园里的新鲜事,用积极话题缓解焦虑。如果孩子表现出烦躁或低落,可以带他们通过运动、画画、写日记等方式释放情绪。教会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
3、优化学习方法,降低起步难度:面对学业,变“催促”为“引导”。可以教孩子拆分任务,从简单的部分开始;允许“战略暂停”,难题标记后求助;关注完成质量,提升成就感。放学后,可尝试让孩子回家先休整10-15分钟,再开始写作业,逐步找回学习状态。和孩子一起制定具体、可衡量、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例如“每天练字15分钟”、“学会5个新单词”,每完成一步都及时给予肯定,创造“小胜”体验。
4、给予有效陪伴,强化支持系统: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不同的陪伴方式。对于低龄或小学的孩子,送学时要“坚定且温柔”,告别时明确告知接他的时间,减少分离焦虑;放学后多问“今天玩了什么好玩的”,引导关注校园快乐瞬间。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避免反复唠叨“要好好学习”,以免引发反感。可以通过一起做饭、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等方式拉近距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关心的是他本人,不仅仅是学习。
耐心询问并积极倾听孩子诉说的困难和痛苦,给予真诚的关心和理解,相信孩子多数时候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其自己发现并协助寻找方法。如果孩子的不适症状(如持续失眠、情绪低落、暴躁、躯体不适等)超过两周没有缓解或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帮助,避免问题加重。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长的理解和帮助下,平稳度过开学适应期,享受校园生活的美好!
儿童青少年科
刘冰